2021年11月26日下午,kaiyun体育官方网站举办百年校庆学术活动暨“毓秀史学讲坛”,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海荣老师为公司师生作“民间台账挖掘利用与农业集体化研究的深化”学术讲座,由肖红松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老师以挖掘利用乡村民间台账的研究缘起切入,结合她本人近20年关于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体悟,特别是近八年来在抢救挖掘台账方面的“摸爬滚打”,指出集体化时期的台账研究是当前不应忽视的学术增长点。抢救当代乡村民间台账,立足其系统、源流与语境的挖掘利用,在推进农业集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同时,也是对乡村财政史、新中国经济史乃至党的基层治理研究的一种拓展。
初入门径者如何有效整理利用民间台账?张老师围绕着乡村民间台账的内涵及其留存流转,深入研究乡村台账的知识储备,以及民间台账中的“历史”与“学理”的主线,作了系统讲解。
关于集体化时期乡村台账的留存,分别有健在当事人的留存、亲属的留存、参与生产者的留存、抢救挖掘者的留存等。台账的保管与流转,在空间上涉及乡村保管室、不常见的民间书摊、废报废书的收卖摊、大学研究中心、孔夫子旧书网等。
就知识储备而言,张老师提出,研究集体化时期的乡村台账要有一定的财政学基本知识。农业集体化以后,生产队虽不是一级政权,由于实行政社合一,作为生产单位,收益分配几乎完全遵循上级的政策安排;相应地,收益支出也是在层层计划的框架内进行。与此同时,需了解国内外相关农业集体化的研究动态、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以来乡村台账的生成与变化、乃至该时期乡村台账的体系与分支。在微观知识体系方面,强调要有“当前一境”的洞察。研究能否与村情实际相对应,找到地域性特征?可否与人情世故相对应,找到日常生活的感觉?是否与村庄语言文字相贯通,找到比较准确的历史蕴含?关于台账中数据来源及其误差,该有高度警惕和辨析。
集体化时期乡村民间台账,张老师将其分为“备查账”与“备忘账”。供“备查”的账簿,与“备忘”的账簿,既有密切关联,也存在一定区别。各自可细分为哪些支脉?相互间如何交织?对农民生产生活有着怎样影响?厘清这些问题,可为农业集体化研究延展知识谱系。历史研究中,若要发现更多可能性,应该在习以为常的实体性思路之外,补充关系性的视角,跳脱事件、人物/制度、言/行的两部分,以及权力斗争论、集团论、出身论与性别论等习惯思路,侧重日常活动,关注“关系过程”与“关系的关系”,以求更加贴近时人生活。张老师借助口述历史,对数字背后人与事的解读,再现鲜活的历史情境,恰是这样的研究关怀。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几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学理性话题,即:农业生产劳动“低效问题”再认识,基层干部“多吃多占问题”再探讨,小队为基础“核算制度”的再补充,以及人民公社“持续数十年问题”再思考。
对本次讲座,研究当代中国乡村史的吕志茹老师进行了精彩点评。在“账目如何体现公与私”等提问环节,张老师通过鲜活的案例,引领与会者饶有兴致地展开探讨。大家意犹未尽时,讲座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