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毓秀史学青年学者讲坛第8讲——山西下川遗址流水腰地点的发掘与研究进展

发布日期:2023-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342日,kaiyun体育官方网站举办毓秀史学青年学者讲坛8讲。本次讲座主题为山西下川遗址流水腰地点的发掘与研究进展,由kaiyun体育官方网站申艳茹老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李三灵博士担任与谈人。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师生及校外人员积极参与讲演,讲座由kaiyun体育官方网站王清刚老师主持。

讲座初始,申老师首先对讲座主题做了简单的概述,为同学们接下来更好的听讲做一定的基础。申老师指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涉及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勒瓦娄哇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等石器技术,以及装饰品、赭石、骨制品、陶片等多样文化因素。同时申老师对下川遗址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主要包括年代序列的建立、石磨盘和细石叶技术起源的新认识等。

申艳茹老师讲授流水腰地点的内容

随后申老师具体介绍了流水腰地点的地层、年代,自上而下揭露了5个自然层,其中第234层为主文化层。根据包含物和14C测年数据,第23层为上文化层,第4层为下文化层;上文化层的文化性质为细石叶技术和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共存,年代为距今1.7万年左右;下文化层为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年代为距今3.6~3.9万年。

接着申老师对该地点出土石制品的原料利用、石核剥片技术和工具加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流水腰地点下文化层的原料以燧石和脉石英为主,还可见一定数量的含铁硅质岩、含铜硅质岩、含粘土硅质岩、玛瑙、铁矿、石英岩、石英砂岩、蚀变玄武岩等;石核剥片模式多样,主要表现为利用砾石面边缘剥片;工具种类较多,数量较少,主要包括楔形析器、刮削器、尖状器、锯齿刃器、齿状器、权宜性工具等。上文化层的原料中燧石和含铁硅质岩的比例明显上升,脉石英比例下降,同时原料利用多样化,质地稍差的原料也会被选择;石核剥片模式主要表现为单向连续剥片的出现;细石叶技术以船形石核为主,兼有少量的半锥形石核和不规则形石核;工具精致化、标准化程度提高,主要包括刮削器、圆头刮削器、楔形析器、雕刻器、尖状器、凹缺刮器、权宜性工具等,其中雕刻器、两面尖状器、两端尖状器比较有代表性。申老师以此为基础重建了流水腰地点的石制品生产流程,指出燧石类石制品生产链长,可能存在远距离搬运的现象;脉石英类石制品生产链短,应为就地生产。

之后申老师结合石制品生产技术、古环境信息推测了流水腰地点的遗址性质可能是古人类为了近距离获取食物而适当装备优质原料制品和进行临时工具生产、休息的临时营地。进而推测该地点古人类的生计-栖居模式主要表现为短距离觅食,长距离搬运优质原料。

最后结合以上种种,申老师认为末次盛冰期以来,船形石核技术在华北地区的持续发展,楔形石核技术在东北、西北地区的陆续出现,以及距今1.4万年之后与楔形石核技术共存的陶器、锛形器、斧形器等新文化因素的率先出现,是古人类对环境变迁的积极响应。

 

申艳茹老师讲解石核

 

讲座结束后,李三灵博士进行与谈,首先对于申老师关于流水腰地点的发掘与研究给予高度的赞誉和鼓励;其次认为这些基础工作的完善为之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线索和路径;最后认为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而南方地区正好相反,流水腰地点的材料丰富了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遗存,可从更广阔的范围考察该地点的文化内涵。

李三灵博士与谈

之后,学院师生针对申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思考,申老师也对员工的疑问给予了中肯的回答和意见。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公司师生提问

上一条:“毓秀史学讲坛”第96讲——史学论文各环节的要求与写法

下一条:“毓秀史学讲坛”第95讲——全面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推动河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